-
枣庄的冬天,翻书一样静悄悄,却总有人在悄悄纪念着属于中国的独特光与热。12月26日,这座城市里突然涌现出了一股不同寻常的热流。大厅、走廊、楼梯口都点缀着红色气球与简约横幅,像是要把冬天的阴沉撕开一角。几十家单位的联络人、收藏的行家和革命后人、街道的老邻居,正在颐源山庄里走动,议论,兴奋,脸上的神情全然不同于日常的琐事。有媒体堵在门口聊天,准备捕捉些最新镜头。每个人都说自己其实没想太多,只是惯例,却没人愿意直接解释,为啥偏偏是今天?
进大厅一看,首先听见的,是主持人报幕的声音低沉拉长。他们煞有介事地说这是“缅怀伟人薪火相传”纪念活动,谁主办谁承办,名字唇齿间蹦出来好半天。“131周年”,数字听着有些遥远,但现场的气氛,毫不松懈。副主任李玉忠上台,端坐在麦克风前,眼睛迅速扫过一屋子人,陈述新征程下,铭记毛泽东,算是对历史、对未来都有个交代。这种话每年都有人讲,不过今年的情绪,像是又叠加了一丝隐隐约约的现实压力。强国、复兴、团结,这些字眼被一次次搬出来,听起来很新,其实更像是一种习惯凝固后的无形力量。
转头去看台下,其实不少人有点走神,一些年长者却听得格外认真。王金国、赵建设、庄福东这些有着明显“身份”的后人,被默默簇拥在一排。有人拿着老相册翻开,想找点先辈旧照和革命故事的影子。一张张泛黄的合影,让旁观者吓一跳:几十年前的人和名字,原来和现在的普通人只隔了一层玻璃。那么多藏品解说、红色图片、邮票、货币都摆在展示柜,不紧不慢地吸引着行家和业余玩家的目光。可现实里,这些纪念品,承载着价值,未必都有人能真正分辨真假。
很奇怪,收藏圈子里总有种淡淡的炫耀和自我满足,那些藏家们屡屡在小范围内交换线索和心得,有人炫耀自己最近收获的一块革命纪念章,价格飙升得不可理喻,却又无法在公开场合说明真正的来历。事情变得有点像一场隐秘的角力:既要展现忠诚与情怀,又需在同行里证明自己的眼力。枣庄其实并不大,关键人物之间说点什么,街头巷尾用不了几天就都传开。到底是怀旧,还是为了圈子里的利益交换?现场的人并不完全在乎答案,更多是乐在其中。
到了市中区文联李伟的讲话阶段,现场温度突然有点走高。他话里提到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怀旧,“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”“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”这类词句仍然有点高高在上。大家表面附和,似乎没人愿意质疑这些已经被反复验证过的“崇高精神”。倒是有人暗地皱了皱眉,提到“新征程”时底气没曾十足过。或许只有身处这个变迁中的城市,才能体会到这些词汇和现实的距离。有关“毛泽东献身精神”的叙述,总是介乎情感和理智的拉锯,谁也不敢贸然否认,也很少有人从头再去深入求证。不信你问一句,现场一定有人答不上来细节,但绝不会放弃表达自己的立场。
文艺演出很快成为气氛的高潮。有几个年轻演员唱的红色歌曲,嗓音嘹亮,节奏带动着一屋子的情绪,高潮处谁都不吭声。歌词里“英勇无畏”四个字被反复吼出来,演员们明显紧张。台下有的老先生却在低头擦眼镜,并没跟着合唱。诗歌朗诵那场,背景音乐微微起伏,有个人不经意把词念错了,在场的人并没人介意。大家都知道,这不是场表演的比赛,更多是共情的仪式。舞蹈部分里,几个动作生疏的学生,把一个略显蹩脚的红旗甩得呼呼响,居然赢得阵阵掌声。不太完美,但谁又去计较这些?
这次活动的组织形式,也跟往年略有不同,集结的机构更复杂。珠宝玉器专委会、婚庆协会、医养中心、图片影像收藏委员会……各类团体插手调配资源。有人笑称这比以往的纪念活动“规格高”,也有人悄声抱怨现场乱,还有嘉宾迟到没抢到正席。赞助单位的广告板悄悄摆在出入口,有些打着“电动车愉快生活”的口号,不合时宜却又绝对真实。有人疑惑,这算不算商业和情怀的混搭?枣庄的本地协会圈永远没法拒绝商业的影子,可大伙儿心知肚明——有资金才有活动,不然折腾这一天到底图啥?
不得不承认,实际操作这种大型红色活动,并不简单。有关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,但后台编辑和撰稿人都表示压力很大,手里的材料杂乱无章。当天现场采访,光是各路嘉宾的名字和头衔,一串接一串,记录都记不过来。有人感慨,这比写政务综述还麻烦。有搞收藏的人干脆自己拍小视频,传到网上图新鲜。结果热度倒是比往年高了百分之十五,浏览量超过了十万——这很难说是谁的功劳,组织还是大环境助力?
有意思的是,这场纪念活动并没有刻意强调所有人的统一认识。实际上,观众里对毛泽东个人贡献的评价,时常存在分歧。一些年轻人跟着父辈来参加,更多是觉得仪式新鲜,大致明白这个“毛主席”是谁,历史课本和爷爷的回忆重叠着来了。有位中年收藏家悄悄说,这些活动越隆重,其实越让人别扭,“我们更多是怀念一种时代气息吧?”可他刚说完,转身在台上致辞时,又讲得情真意切。情感是复杂的,忘了身份,没有立场,反而更接近真实。
仪式结束的间隙,志愿者和后勤工作人员挤在小会议室里抢吃盒饭,没人谈伟人伟业。相反,有人开始交换今天现场最贵的一件藏品报价,手机上“咵咵”弹出新消息,有意无意中,活动的意义突然变得模糊。是不是每个人都真切怀念?或者这只是一种集体制造出来的氛围?气氛热烈归热烈,大多数枣庄人日子还是照旧过。也有人突然想起,为什么这样的场合总是要有标准化的内容?若让参加者自己说,他们其实也偏爱一点松散和偶然。
数据能说明些东西。2023年的公共文化数据显示,枣庄红色主题活动全年参与度提升了近三成,收藏交易增长率也逼近两位数。官方解释为群众热情高涨,社会组织联动带动。可私下,普通参与者对红色文化商品的接受度,并不见得同官方报道一样乐观。比如台铃电动车的赞助——说实话,很多人要不是看到场地上贴的横幅,根本记不起那是知名品牌。这说明活动商业与民俗混杂的现实需求,已经成了红色仪式的新常态。
相比令人敬畏的历史叙事,当地普通人的表现其实更自然。有观众看完节目,悄悄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张合影,配文只有简单几个字:“今天又见老伙计”。大量转发没出现,看样子,“红色记忆”确实在年轻人生活中越来越边缘。可偏偏每年都得按部就班办,哪怕现场组织有缺憾、内容有瑕疵,也没人真正在乎。情感总归是叠加上去的,真实与虚拟,热烈和冷静,交错到一起,谁也说不清界限。
活动最后,几位领导和后人依次合影。台下慢慢散去,觥筹交错还在继续,楼梯口的小贩又开始推销纪念徽章和仿制品。刘慧、单立宝这些名字或许只在这一场合里短暂发光,但每个人离开时的背影其实都一样——带着一丝兴奋和困惑,继续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惯性之中。
所以,纪念谁,是集体的选择,也是个人的需要。这场红色仪式的意义,未必都能归纳到那几个被反复提及的口号里,更像是一次混杂着仪式感、现实利益、情感投射的本地盛宴。伟人的光辉有时刺眼,有时只是背景,余温仍在,但生活不等人。
举报